民航资源网2020年11月24日消息:2020年11月18-19日,民航资源网主办的2020民航趋势论坛在郑州举办,本届论坛以“育新机·开新局 疫情常态下中国民航的突围之道与竞争力打造”为主题,邀请国内外民航业相关人士,共同探讨疫情对航空业的中长期影响,思考行业格局战略调整及发展趋势,分析中国航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。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前鸿就《后疫情时代中国民航机场的发展趋势》发表主题演讲,以下为演讲内容:

今天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想跟大家交流一下

第一个方面是疫情给中国民航机场带来的挑战,几个方面的挑战问题很突出。

第1个是业务规模萎缩,这个业务规模萎缩的应该是大多数机场,大多数机场全部的客运,(货运是例外,全年下来有增长的),所以说我说业务规模萎缩,指的是客运,货运也有很多机场下降,这是一个情况。

第2个是盈利能力下降,这个问题很严重。从盈利能力下降可以看到产业结构的问题。我曾经说过这次疫情,就像是一次全面体检,也像是在海里面游泳。当潮水退下之后,谁穿了游泳衣,谁没有穿一清二楚。所以疫情退下来之后,不能说没有企业盈利,有的企业是赚了大钱,但是大多数企业盈利能力下降,这反映了民航业产业结构的问题。

第3个是国际循环受阻,国际循环受阻应该说在疫情期间,特别是疫情严重的时候,已经影响到了国家供应链安全。所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财委八次会议的时候,专门强调要建立现代流通体系,强化国际供应链,实际上就是保证国家供应链安全。我本人也亲身经历过一个小事,当时我们从国外定口罩,大家动员从国外找到了货源,有几百万只口罩,但是我们没有正班货机,只有包机,辗转几个国家,这边要救急,那边不让你走,这就是供应链安全受影响的典型案例。

应该说后面我们自己的生产能力上来了,很多企业转身就变成口罩制造商了,我们的制造能力很强,制造业大国的底气也很足,广州市一天可以生产3000万只口罩,几天时间企业就动员组织起来了。你如果自己动员不起来,组织不起来,那你就受制于人。所以我们要搞国内大循环,国内大循环就是健全我们的产业链,要整个产业链,我们都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不能受制于人,这也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虑的一个问题。

第4个就是恢复进程不一,概括来说货运恢复的快,甚至还增长;客运恢复的慢;国内恢复的快,国际恢复的慢;小机场恢复的快,大机场恢复的慢。

从身边的机场我总结出这个特点,像白云机场,现在大概国内每天的增长比例是8~10%,一天的客流量超过17万;但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不到1万人,从不到1万人到现在17万人,速度有多快?

但是国际还是比较惨,因为受制于全球的疫情影响,我们现在还在实施一个航司,一条航线,一个国家一周一班的政策,在这种政策下,国际应该说也是慢慢地在恢复。从不到1%到现在5%左右也在开始增长。所以从一天的几百人,到现在的一天两三千人,大概是这么一个概念。像白云机场今年大概能够恢复到6成多,总体的客流量应该会4000多万。像中小机场,比如惠州,去年是255万,今年可能会到200万,差不多8成。包括揭阳、湛江,应该都在8成左右。国内中小机场恢复的快,因为没有国际航班,可以看到我们国内大循环大市场的优势,也可以看到国内疫情防控的成果。

如果国内没有好的疫情防控,国内的恢复也是不可能的。这是第一个方面讲到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挑战。

第二个方面,疫情其实也蕴藏着机遇,所谓危中有机,很多同仁更多的是从挑战的方面来讲,但是作为一个企业,始终都是要在危机中育新机、变局中开新局。所以说我们在这场危机中也应该要反思自身,从市场当中找到机会,那么这里面机遇主要有三个方面。

第1个方面就是有时间认清自己发展的短板,通过这次疫情,我们看清楚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。

机场大部分机场都有两个主业,机场建设运营与发展、空港经济。这次疫情一来,为什么大部分企业亏损?就是主业太主了,一主独大的局面必须改变,产业结构要均衡化,不能一主独大,一主独大抗风险能力就很差,像现在主业短板是非航这块,空港经济这一块应该说是比较弱的,还撑不起整个公司的运作,盈利能力还撑不起来。

第二个方面是货运能力短板,刚才说到主业,虽然有两个主业,但是还是有主次之分。可以看到货运能力不足。所谓的客货并举实际上说了很长时间,但是一直没有落地。但是现在这个局面,这次疫情之后有改观,特别是民航局审时度势,马上出台政策,货运航班高峰时刻可以来,这就是一个机遇。这个局面改变是疫情带来的。对货运航空公司,这就是机遇。能力短板还可以看到我们的平台能力,机场实际上是一个平台,通过这次疫情也可以检验出来,这个平台还有很多短板。

第2个方面是深化改革创新。以前天天在外面跑啊忙啊,疫情以来特别是疫情高峰期,大家不出门,不出门可能更多的时间就是在办公室研究问题,好好好研究一下子自己单位的情况,找到自己的短板,这也是一个机遇,平时没时间研究,没时间梳理,没时间总结。现在大把时间让你好好检视,好好讨论,好好总结。这个我认为是一个很大的机遇,让我们集中精力抓改革。通过疫情揭示出我们的结构问题、组织问题等很多问题,疫情期间有时间了,大家坐下来好好商量下一步怎么改革。应对下一轮或者说以后的不确定性。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这些问题,这个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。

还有一个机遇是降成本,降本创效。在疫情期间虽然我们是在战略收缩,但是这个时候恰恰是投资的机遇,大家都在投的时候,机遇一般,大家都不想投的时候,机遇是最好的,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好好谋划,未来可能会非常值得期待。所以这是第二个方面。

第3个方面就是系统谋划未来,谋划未来特别关键。因为今年马上就是十三五的收官,现在正在谋划十四五,十四五怎么样把我们的行业、产业,把企业做好,十四五开局之年非常重要,现在十四五的开头肯定还是在疫情的影响下,但是疫情肯定也是在十四五某个阶段要结束的,至于是什么阶段结束,大家要判断,结束之后该怎么办?疫情控制之后,这个市场我们该怎么迎接?所以说这个谋划主要是针对疫情,要对疫情结束的时间点做出判断,我们应该做什么?应该怎么样迎接恢复后的市场。

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,基础设施很重要,现在疫情期间正好人工成本也偏低一点,这个时候抓紧基础设施也好,也有利于六稳六保,基础设施上的快,投资拉动了,内需起来了,就业也有了,完了之后两三年三五年建设周期,基础设施建好了,市场高峰到了,与现在投的设施就吻合起来了。所以现在也是基础设施发力的时候,这是一个机遇。

然后是人力资源,现在找工作不容易,找人可能容易一点。所以说人力资源在这个时候,也是一个窗口,因为很多人没有工作了,最起码我们能够招人,能够有的选择,这就是机遇。

第三个方面我想讲一下几个趋势。关键词就是能力建设。

刚才讲到中财委八次会议,总书记主持这个会议的时候专门讲到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,由此我也想到未来民航的发展趋势,特别是机场业的发展趋势,还是要着眼于几个能力,一个是客货并举,实际上重点在货运能力,重点是在现代流通体系。国际航空,特别是国际航空货运能力的建设,对于畅通国际产业链,供应链特别重要,因为供应链两端都是连着产业链的。

所以我也说过,5G技术再怎么快,但你总不可能把我手上这个东西拿到美国去,你要把我这个手上的东西运到美国或者运到英国去,它一定是通过运输方式,还得回到实体上来,5G技术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,但是他就是运不走这个东西,所以说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问题对实体经济发展尤为重要,因为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。所以现在讲要畅通国内国际循环,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民航在现在流通体系的建设里面作用尤为重要。特别是在畅通国际循环这个环节,它的速度快,因为遇到疫情就是要快,轮船要开多久才能开到外面去?就算是中欧班列,要开多少天才能开到欧洲去,再把口罩运回来?民航的快速的特点,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、引领的作用。所以说现代流通体系建设,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在里面特别重要。

第二个关键词综合回报,这个也是这次疫情带来的思考。其实我们集团公司一直在做,10年前我就提出综合回报这个理念了,可以看到在机场的红线外围,有很多亿万富翁,这些亿万富翁都是依托机场发展起来的,所以说机场是亿万富翁的制造者,但是很多机场本身却差钱,天天去向政府要钱,要不然企业就很难经营下去,何况发展。本来自己有机会成为大老板,有机会发财的,别人都因为你发了财,为什么你自己发不了财?就是因为我们在空港经济方面认识还不够到位,依托场内的资源发展航空产业,发展产业链延伸上面的业务,这一块做得还不够好。所以疫情一来马上水落石出,如果这个方面做得足够好的话,我想疫情来了,虽然起降服务,主营业务收入各方面利润会下降,但是外围的产业还足以支撑企业健康发展,这是第二个方面。

第三个关键词效率优先,刚才也讲到现在基础设施建设,大家都在大干快上,搞了很多,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这个问题上,效率优先,一切要以时间为衡量,以旅客的舒服、舒适程度为标准,要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上来。

第四个关键词功能提升。功能提升的话,核心要素就是把机场的平台功能打造出来。机场是一个综合平台,是国际循环国内循环的最佳结合部。所以说平台的功能应该是很强,特别是对高端产业集聚作用非常突出。

最后一点就是过紧日子,这个紧日子具体要过到要过多长,就看综合回报能力了。我们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,现在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下,不能像之前一样,习惯于在舒适区里工作。我们得要有这种过紧日子的思维,要有过紧日子的打算,只有过好了紧日子,才会有过好日子。


来源:,原载地址:http://news.feijizu.com/news/20201125/1.html欢迎分享本文!

Copyright © 2014-2023 www.feijizu.com 飞机E族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.feijizu.com